饭局吃一次为人中龙凤 吃两次三百年来只有34人

  古人描述人生有四大乐事:“久旱逢甘霖,他乡遇故知,洞房花烛夜,金榜题名时”。

  相比其他三项,金榜题名更称的上人生至乐,洞房花烛夜绝大多数人都会走上一遭,而金榜题名却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体验这个过程。

  金榜的珍贵源于中进士的珍贵,这么说恐怕还比较抽象,一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。相关研究表明:在200万名参加院试的读书人中,只有3万名(大约1.5%)成为生员;高级功名则难上加难,以明朝1393年为例,进士只占总人口的0.000055%,而在清朝1844年,进士占比则只有0.000048%。所以说进士是名副其实的稀有动物。

  清朝科举共开了112科,平均每科差不多240名进士,要知道这是三年才考一次。关于科举,中国历来流传着很多故事,有人少年登科,有人到死都没有考中举人。至于一甲中的状元、榜眼、探花就更是可望不可及了。

  有人统计清朝士子中举人的平均年龄在31岁左右,进士则在34岁左右,这个年纪正当壮年,但具体到个人身上则相差悬殊。按照清人王之春《椒生随笔》记载,福州候官人林廷禧在道光时中进士时,年纪十六岁,创造了清朝最年轻的进士记录。

  而我们所熟知的林则徐在嘉庆十六年(1811年)中进士时才二十七岁,这已经算是年轻有为了。

  按照目前确切可查的清朝66个状元夺魁的年龄计算,平均为35岁,并不算老,不过在那个年代普遍结婚早。因此很多人以为中状元后不是被招为驸马,就是入赘相府,这都是小说看太多的结果。

  在殿试发榜之后,皇帝亲点的一甲前三名出宫时,特例可以走午门正中的大门,这个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通过,就连皇后也只有在大婚的那天才能走一遭。其他文武百官和新进士们则从昭德门、贞度门出宫,前往长安街观榜。

  这一天,状元、榜眼、探花要上马游街,称之为“骑马游金街”。三人联马而行,一路上人山人海,个个像鸭子般伸长了脖子就为一睹状元风姿。小孩子欢呼雀跃,那些不好意思抛头露面的姑娘们或者躲在门帘后面,或者倚楼凭栏而望,多情的还要从楼上抛些花瓣下来。

  三甲游完街之后即归第,实际上是回本省的会馆。第三日,礼部会为新进士赐宴,官方的叫法是恩荣宴,民间则习惯称之为琼林宴,这一说法源自宋代进士赐宴于琼林苑。

  赐宴的当天,新科进士、大小考官以及礼部、鸿胪寺的官员们齐集宴会,皇帝指派大臣一人为主席。官大的每人一桌,官小的二人一桌,状元、榜眼、探花每人一桌,其他进士四人一桌。进士们拜见各官员之后,各自按照司官安排入座,乐队奏“启天门”乐章,宴会正式开始。

  “恩荣宴”结束后,尾声就是抢宴,这是大家为了沾沾新科进士的好运,以期来年自己或是子孙能够得榜高中。

  新科进士如果能够再活六十年,一甲子后将会作为特邀嘉宾再次赴恩荣宴,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,据朱彭寿《旧典备征》记录,整个清朝近300年中,有机会重赴恩荣宴的总共才34人。

 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乾隆五十八年(1793年)新科状元潘世恩,他于咸丰三年(1853年)重赴恩荣宴,时年八十五岁。这一科的副主考之一正是潘世恩之子,道光朝进士潘曾莹,他还跟儿子开玩笑,呼其为“新师座”,宴会气氛异常热闹,连咸丰皇帝都御书“琼林人瑞”匾额相送。